太强大了,世界上居然还有这样子的写经。。

2019/7/8 11:42:39

 尹 飞卿 书法一瞬斋


十分高古!北京伍伦19春拍出现了这样一件写经



字迹有大量隶书笔意,⤵️



长枪➕加大棒的外观,风格奇谲,⤵️



没有经过装裱,外观看,可知纸很厚,墨色与纸色,混有一种高级的【油光水润】观感⤵️



同常见的唐人写经一样,字上有大量的“聚墨痕”,能看到墨色的浓淡层次,⤵️



这到底是什么鬼?


有专家表示,这是一件约5世纪初的北凉写经


北凉(397—439或460年),是十六国时期西北的一个政权,治地在如今甘肃、宁夏、青海、新疆部分地区,⤵️


这件写经的断代,专家参考了日本书道博物馆收藏的一批【王树枏旧藏写经】


伍伦本,同其中一份有纪年的写经,十分接近,由于这个写经的纪年,只有干支【己巳】,没有皇帝的年号,所以不能确定准确的时间,不过,王树枏认为,这是北凉承玄(己巳)二年的写本(公元429年),⤵️


粗看,甚至有一人所写的错觉⤵️


左:伍伦本;右:王树枏本(下同)


特殊写法,十分亲近,比如⤵️


【佛】字,红色箭头,丨不露头,绿色丨呈丿,黄色有夸张的硕大弯钩,⤵️


【心】字,下笔的路线和手法一致⤵️



【我】字,写法一致,字势显示出向东南(第四象限)阶梯下放姿势⤵️



王树枏nán(1851—1936),做过清末宁夏中卫知县,兰州道,新疆布政使,是资深的西北问题专家⤵️



他,曾经一口吞下了新疆鄯善知县,在当地著名的千佛洞古寺中掘出的所有残经,见识不算差,


不过,那已经是距今一百年前的事情了,他当年的判断,在现在的我们来看,还够准确吗?


我们不妨对伍伦本的书写系统,做一次全面分析⤵️



上接隶体,下开北魏



1,不消多做解释的是,全卷充斥着隶书笔


比如,【丨】向笔(y轴负向),没有明显的出钩习惯;横向笔(x轴正向)末端,有波脚⤵️


2,这件写经的字体,眉目上很接近一些楼兰残本,⤵️



3,字有草写写法,同常见的章草古墨类似,行笔状态较为缓和冲淡,内力绵韧⤵️



4,这实际上是一种隶书的手写体,与汉以来陶器题记,是一类写法,只不过书写上显整饬,隶字样偏少一些⤵️




5,书写者,可能是一位拥有简牍书写经验的人。


比如,横笔,经常显示【尖头正入】,与汉、三国时人写简类似⤵️



有些字,出现了简牍中习惯性的【放笔】情况。


有竖向放的⤵️



更有右下角放的⤵️



6,魏碑名品《石门铭》(509年)在【字右身】位置,放纵霸道的排字方式,在本卷能够看到相类似者,⤵️



7,魏碑名品中的著名“异类”——《中岳嵩高灵庙碑》(456年),有些字形或笔画,与此卷风格极为接近,⤵️


比如,横画尖入,有摆幅的摇行,⤵️



又如,左右结构的字,左高右掉⤵️



8,但是,《石门铭》《中岳碑》一定数量存在的【魏碑式】写法,伍伦本几乎见不到。


这里称的【魏碑式】写法,是指横画驱动整体字势的安排,集中朝右上角(第一象限)斜拉,形成一个 【第一象限 高压管控 字形平衡 】的方法,所谓“斜画紧结”,看下图,《牛橛造像》(495年)⤵️。


《石门铭》《中岳碑》中有相当数量的字,都是魏碑的局面,⤵️


伍伦本并不密集存在这种书写方式,很大程度上,它与魏碑们完全是不一样的结字策略,⤵️



9,实际上,如上两图,伍伦本,是势头朝东南(第四象限)发送的结字习惯,这种书写习惯,更接近西晋人的习惯,比如,下图,3世纪晚期,《道德经》写本⤵️




10,伍伦本还和一件4世纪末的写本很像,这件写经,就是上海博物馆后涼麟嘉五年(393年)的《维摩经》,⤵️



这两经粗看是两个世界,但细看是很接近的,比如,⤵️


【佛】字不出头,这在我所知的所有北朝写经里,是绝对特殊的写法,而它们完全一样,⤵️


有【豕】部件的字,都是一样的【虾】,⤵️


【空】,⤵️



这两经粗看不像细看像,实际上是因为伍伦本,没有界栏,而上博本有界栏⤵️



重点看【议】字可知,⤵️


如果上博本(中、右图)没有界栏了,它一定会痛快放出右脚,而不至于像现在这样憋屈痛苦⤵️


11,4世纪末的写经里,伍伦本同样还与北凉神玺三年(399)的《千佛名》很像,⤵️







9,综合以上几点看来,伍伦本的书写,是一种魏碑前不久,汉隶之后一段时间,“半隶不楷”的书写形态。


年份上,参照后涼麟嘉五年以及北凉神玺三年这两本有确切纪年的写经,定位到5世纪前期,是可以的。我们回过头看被王树枏的那个题跋,应该认为这位老先生当年的看法,如今依然值得沿用。


书写上的“老司机”



关于伍伦本的书写水平。


上文也提到,伍伦本抄写时没有绘界格,


是顺手就直抄的,所以通篇看,有行气的自然流转,这种自然流转与王羲之《兰亭序》的状况类似,只不过,字体不同,字势是呈现颠簸摇摆而下的活泼观感,这同北魏兴安三年(454)的《大慈如来告疏》(右图)状况十分类似⤵️



如果说,这种自然流转里,对书写者的功力不好理解,那么,相同字上拥有极其娴熟的变化能力,应该最能说明,


这件写经有一些字相同,你能看出,书写者有很主动的意识,以及极娴熟的变化能力,使得重字不同样,这显然是一个书写上的“老司机”,⤵️



这同时也是一份书写十分认真的写本,虚和清净,有老僧面目。比如,多写的字,点去时的三点,不带任何潦草急躁,⤵️



一些笔画细节的处理,安排和收拾得十分精细巧妙,全然一片洞明无碍的心境⤵️



值得注意的一个事情是,一些丰满而富有肥韵的笔迹显示,书写者使用的毛笔,做工尖圆、整齐,⤵️



但是清楚的是,这支毛笔弹性不强,比如,这样放笔而出的笔画,竟然没有凶险刚猛的【刺】感,显得虚软⤵️


这解释了一部分笔画,为何出现水软状况⤵️



实际上,相近时期,不少写经都是用弹性不错的毛笔写成的,比如,西凉建初元年(405年)的《十诵比丘戒本》,笔头既硬且利⤵️


又如,北凉承平十五年(457)的《佛说菩萨藏经》,⤵️


不同的笔写出来的字,是不一样的,优秀的书写者往往会依笔用体,比如,王羲之的《姨母帖》,同他其他帖的样子,近乎是两人写,⤵️


汉代就有人说,“笔软则奇怪生”,我们一般也认为软笔驾驭起来,需要更多的功夫。


综合上文提到的有简牍写法,我个人猜测,书写者可能是使用了一支日常主要用于写简牍的软笔而不是写纸的硬笔,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的书写效果,也显示了他的书写功底。


最后,上一张高清图,感受下这个高古写经的奇妙的萌态,⤵️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18号恒基中心办公楼一座1909室
  • 电话:010-65188159   010-65185991(传真)
  • 邮箱:wulun@wulunpaimai.com

©版权所有:北京伍伦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42377号